6月21日,上交所发布关于终止对思仪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决定。
(相关资料图)
根据招股书显示,思仪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电子测量仪器研发、制造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研发队伍,拥有全球最早从事太赫兹技术研究和仪器开发的研究团队,2021年净利润逾1.9亿。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浓眉大眼的公司,保荐机构还找的“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却因其“招股说明书存在多处笔误及前后披露不一致的情况、保荐工作报告中多处事实及结论性意见与招股说明书不一致”等问题,被交易所关注,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券商一哥”中信证券
因文件质量问题被“点名”
根据此前问询函披露,上交所发现,思仪科技的招股书,存在多处笔误以及前后披露不一致的情况,发行人申报材料对于资产划拨、关联交易、独立性等重点问题的信息披露简略。
中介机构相关核查也不全面,保荐工作报告中多处事实及结论性意见存在与招股说明书不一致的情况。诸多问题的出现,引发上交所对“申报文件质量”的询问,其还对中信证券提出质疑:
作为保荐机构,中信证券是否有效执行“三道防线”?
公开资料显示,根据证监会发布的规定,券商应当构建清晰、合理的投资银行业务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建立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相互制衡、有效监督的三道内部控制防线。
其中,第一道防线是项目组、业务部门,项目组的保代、协办人等应勤勉尽责。质量控制为内部控制的第二道防线,应当对投行类业务风险实施过程管理和控制,及时发现、制止和纠正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第三道防线是内核、合规、风险管理等部门,负责介入主要业务环节、把控关键风险节点,实现公司层面对投行业务的整体管控。
上交所还要求,中信证券内核、质控等相关部门核查项目全流程,说明相关人员是否勤勉尽责,并督促相关部门及人员勤勉尽责,切实提高发行人披露质量,针对要求修改事项出具专项说明文件并加盖公章,由质控和内核负责人签字。
投行业务排头兵
各项成绩拿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思仪科技的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可是妥妥的行业一哥。
中信证券,1995年10月成立,2003年在上交所上市,2011年登陆港交所,是国内第一家A+H股上市的券商。
财报显示,2022年,中信证券营收651亿元,归母净利213.2亿元,截至2022年末的总资产规模达1.3万亿元。
上述指标均在证券行业50家上市企业中稳居第一,稳坐一哥宝座。
在保荐业务方面,据其2020—2022年报显示,中信证券无论是完成IPO项目数量、IPO主承销规模,还是市场份额,均连年上升。
其中,2021年、2022年,其市场份额均排名第一,还连续两年获得新财富最佳IPO投行第一名的荣誉,妥妥的国内投行业务排头兵。
并且,2022年,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还出现正增长,同比增长6.11%;而同期其他头部券商诸如中金公司、华泰联合、海通证券、招商证券等,投行业务均为负增长,分别同比增长-0.4%、-7.4%、-15.1%和-45.2%。
也正因为这样,有投资者疑问,是否是中信证券投行业务太多,进而人手匮乏?
因内控问题屡挨罚单
近三年被罚保代人数也第一
毕竟,这也不是中信证券第一次被“点名”或“挨罚”了。
2023年1月,中信证券在华大智造IPO项目中保荐职责履行不到位,包括未充分关注发行人与关联方的合作事项,也未按要求进行核查报告;未督促发行人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导致发行人股票上市交易、合作事项取得进一步进展后才披露相关情况。最终,两名保代肖少春、路明被开出监管警示函。
2023年4月,中信证券因为在嘉禾生物IPO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被深交所采取了书面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具体表现为,中信证券对嘉禾生物境外存货核查程序执行不到位;未充分关注嘉禾生物境外销售交易存在的异常情形并进行审慎核查;未充分关注嘉禾生物销售、采购、研发相关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嘉禾生物转贷、与供应商异常资金往来等事项核查不到位,发表的核查意见不准确。
5月17日,中信证券再次予以监管警告。上交所称,中信证券在华钰矿业的持续督导工作中,存在对华钰矿业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现场检查不到位、未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并开展审慎核查、未能督导华钰矿业有效防止关联方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最终被上交所予以监管警告。
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23年5月,近三年以来共有来自50券商的234名保代受到监管处罚,其中,中信证券达到22位,是近三年来遭到处罚人数最多的券商。
结语
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深化,从“受理即担责”到“申报即担责”,监管进一步明确了中介机构的责任,对保荐机构的行业研究、价值发现、质量控制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对执业水平有严格要求的当下,作为行业一哥,投行业务排头兵的中信证券,居然屡屡因为内控问题被处罚,甚至因为文件质量问题被点名,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
标签: